“賽艇”導彈系統示意圖(叢緯義繪)
專家名片:
錢東,海軍裝備研究院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高級會員,長期從事水下戰領域裝備論證和科研工作,先后獲軍隊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共10余項,發表學術文章、譯文共百余篇。
新聞提示
俄羅斯計劃在這個月試驗一種全新概念的“賽艇”彈道導彈。據悉,這種導彈平時可部署在海底待命,戰時根據特殊指令激活并發射升空,以摧毀地面和水面目標。
俄軍研制這類武器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它在發出一種怎樣的信號?這種武器的實用價值和發展前景如何?記者就此采訪了海軍裝備研究院研究員錢東。
“賽艇”初露崢嶸
問:“賽艇”導彈是什么時候開始研制的?
答: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人提出研制可部署在海底的彈道導彈,但并未開展實質性的大規模研制工作。資料顯示,美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放棄這種想法,轉而建設可抗核打擊的加固地下導彈發射井,而蘇聯則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海底導彈概念的論證以及研制任務書的制訂。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俄國防部向馬克耶夫國家導彈中心下達了這種武器的研制任務。該項目一直處于保密狀態,已知的是,2005年首批試驗性的海底部署彈道導彈開始生產,2008年進行首輪試驗,2009年根據暴露問題進行修改完善。
問:潛伏海底,聽起來很酷。該導彈有哪些優點?
答:據猜測,未來這種彈道導彈將裝在儲藏/運輸/發射一體化容器中,由小型潛艇運輸到預定海域投放。它最大的優點在于隱蔽及其帶來的進攻突然性。眾所周知,探測沉底水雷是世界難題。這種海底潛伏武器也一樣,它如果混雜在礁巖和海底沉物之中,很難被探測和分辨。另外,從經濟角度看,由于無需在發射區域配置很強的防衛警戒力量,因此也更省錢。
潛伏難度有點大
問:“賽艇”潛伏海底的障礙是什么?
答:潛伏海底沒人們想象的那么容易。由于“賽艇”是戰略核武器,因此它的部署會受到《關于禁止在海洋底部及其內部部署核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條約(簡稱《海底條約》)的制約。該條約禁止在距海岸12海里以外的海洋底部部署核武器。
問:那就只能在淺海部署了,這樣是不是失去了潛伏的意義?
答:如果俄羅斯未來可能裝備“賽艇”導彈,部署位置只能是位于內陸水域以及在太平洋和北冰洋的領海水域。為保證最大限度的隱蔽性,把導彈部署在內陸的大深度水域,應是俄羅斯的最佳選擇。正如你所說,如果敵人探明這種彈道導彈在海底的部署地點,它的優勢也就不復存在。
除此之外,一旦潛伏海底,維護、指令傳輸等方面都會帶來很大挑戰。更主要的是,與戰略核潛艇相比,該導彈無法承擔二次核打擊任務。俄羅斯國內一些專家也認為,海底發射彈道導彈的實用程度,實際上遠不如戰略核潛艇。
核常兼備是目標
問:看來“賽艇”的概念和技術并不是全新的,為什么俄羅斯要選擇在當下宣布這個消息?
答:俄羅斯在此時此刻宣布這個消息是微妙的。就在前不久,俄新社報道說,俄計劃到2018年拆除兩艘“臺風”級戰略核潛艇。屆時,這種蘇聯遺留的世界最大核潛艇將只保留1艘用于試驗。而俄羅斯最新式“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盡管已經有兩艘進行了海試,但還沒有正式服役。俄總統普京也在對俄聯合造船集團的講話中,對其在核潛艇制造方面拖延進度和出現質量問題表示不滿。
另一方面,美國的戰略核潛艇力量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在更先進的戰略核潛艇研制方面穩步推進。更為關鍵的是,美國的反導技術日臻完善。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感受到了巨大的戰略壓力。因此,“賽艇”彈道導彈的研制,普遍被看做俄羅斯應對壓力之舉。
問:“賽艇”的發展前景如何?
答:雖然“賽艇”表面上看是海底發射的彈道導彈,但實際意義遠非如此。這并不是唯一的目標產品,更大的可能是實現“技術借道”的載體。從軍事需求、技術發展現狀及趨勢看,“賽艇”系統不會僅僅定位于發射洲際導彈,今后更大的可能是核常兼備,以非核武器為主;可裝載不同武器,以快速打擊武器為主。
估計“賽艇”會與無人水下航行器技術相結合,作為它的戰斗載荷,或直接采用無人水下航行器技術,使其本身具有機動能力。這樣,即使搭載核武器,由于具有機動能力,就不會受到《海底條約》的限制了。
小武器,大戰略
問:俄軍研制“賽艇”,發出一種怎樣的信號?
答:隨著俄羅斯經濟的恢復,下一代武器裝備的研制也紛紛啟動。雖然俄羅斯不可能像在冷戰時期那樣與美國展開全面軍備競賽,但在關鍵領域進行競爭是可能且必要的。
“賽艇”體現了俄羅斯“非對稱”對抗的思想,是“小武器,大戰略”的體現。種種跡象表明,基于“新三位一體”力量的全球快速打擊將是未來一段時期內美俄競爭的熱點。
從技術和使用特點看,無論“賽艇”系統中裝載的是洲際導彈還是其他導彈、攜帶的是核武器還是非核武器,“賽艇”及其衍生武器,均可能成為這一力量體系中的新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