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fhdxr"><delect id="fhdxr"></delect></menuitem>
      <menuitem id="fhdxr"></menuitem>

      <dfn id="fhdxr"></dfn>
      <span id="fhdxr"></span>

      <nobr id="fhdxr"></nobr>

          <nobr id="fhdxr"><delect id="fhdxr"><i id="fhdxr"></i></delect></nobr>
          <dl id="fhdxr"><ruby id="fhdxr"></ruby></dl>

              您的位置:首頁 > 教育頻道 > 留學移民 > 海外生活>正文

              保時捷卡宴美國賣29萬國內92萬 買主:像冤大頭

              時間:2013-09-03 09:22:44    來源:新華北網    瀏覽次數:    我來說兩句() 字號:TT

                進口車高價的最大原因,是外國主機廠在中國市場強勢壟斷了建店、價格、銷量、利潤空間、維修服務、配件、商務政策等幾乎所有產業環節的話語權,攫取巨額利潤。

                王新(化名)最近很郁悶。

                作為山東一家4S店的負責人,他清楚地知道,在往年這個時候,正是高檔轎車銷售旺盛之時,可今年,從7月底開始,他的生意卻一下子清淡了下來。

                王新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他店里的主打車型銷量最近下滑慘重。在7月,一共賣了20輛,但到了8月份,前20天一共只賣了4輛,店里來關注這款車的人也一下子少了一大半。“唯一讓我欣慰的是,附近那家進口車店的生意比我們更慘。”

                改變王新和更多經銷商命運軌跡的轉折點,是“發改委正在調查進口車高價背后暴利”的一則消息。

                王新說,大多數原本希望近期購車的人,現在都已選擇了持幣觀望,“估計今年年底前,都不會有多少人購買高檔車了”。

                據《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求證,發改委確實已經委派相關部門,配合調查進口車高利潤黑洞,并將醞釀處理措施出臺。

                原商務部部長助理、中歐經濟技術合作協會會長、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名譽會長徐秉金也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近幾年,由于品牌管理辦法存在的漏洞,各種利益向國外車企手中聚攏,而對其制約又有限,導致國內經銷商、消費者利益受損,中國的汽車政策缺陷已經逐漸顯現,這將倒逼政府未來出臺新政。

                進口車利益鏈

                本來計劃換車的李磊(化名),決定再等等。

                30多歲的溫州私營業主李磊,本計劃在8月換一輛保時捷CAYENNE卡宴,可朋友發來的價格表,讓他突然有了“冤大頭”的感覺。

                李磊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出示了一份海外朋友為他提供的車型售價對照表。在這個價格目錄上,CAYENNE卡宴基本款在美國的售價是48850美元(折合299143人民幣),而中國售價為922000人民幣;卡宴S款在美國的報價僅為65850美元(約合403246人民幣),而中國經銷商給他的報價則高達152萬人民幣。

                同樣一款車,價格為何差3倍多?

                一位天津的進口批發車商劉可(化名)說,我國進口車都是總代理制度,總代理商會從原產地采購進口汽車,并將其運至中國,國內進口車的價格,主要由5部分構成:到岸價格(國外裸車價格+國際運輸費+保險費用等)、關稅、消費稅、增值稅和經銷商費用(包括車輛國內運輸費用、報商檢的費用、集港倉儲費用、許可證費用、經銷商利潤等)。

                其中,我國進口車的關稅稅率已經從剛剛加入WTO時期的100%回落到了25%,雖然相比其他國家仍然較高,但是關稅并非進口車價過高的主要因素。

                中央財經大學研究生客座導師馬靖昊表示,中國進口汽車關稅25%,增值稅17%,消費稅則根據排量限制分為7檔,最低為1%,較高檔為40%。據此測算,一輛進口車應繳稅額最多為到岸車價的143.75%,最低只有到岸車價的47.27%。

                劉可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透露,通常情況下,廠家的進貨價比零售價還會再便宜20%甚至更多。“假設CAYENNE卡宴基本款的到岸價格為39080美元,約24萬人民幣,即使按照較高標準繳稅,成本加稅費也只有58萬元人民幣左右。這意味著,廠家和經銷商的利潤空間不低于33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看得見”的售價差異,廠家和經銷商們還在其他環節牟取暴利。

                比如,要想開上一輛心儀的保時捷,除了整車外,還需要為選裝配置支付高昂費用。以基礎款TIPTRONIC 3.0為例,除了黑白兩色外,其他顏色都需要額外支付至少17200元的金屬漆費用。從外部、內飾到可選配置,類有3大類幾十種配件,只有個別售價在幾千元,其余均在萬元以上。

                “一個藍牙電話連接11000,后座娛樂設施64000,綜合安全帶7800,真皮座椅和真皮內飾72700,陶瓷復合制動系統134900……”李磊感嘆說,每一項選擇,都意味著預算增加。

                “保時捷這樣的外資汽車公司很會研究消費心理,如果核算成本,這些配置大都利潤豐厚,但定制概念卻能讓客戶乖乖掏錢。”改裝車技師王勇說,除此之外,進口車的售后維修、保養等環節,同樣也在為廠家和經銷商們源源不斷地貢獻著利潤。

                縱向壟斷

                “外資汽車廠商利潤高,是導致進口車高價的最主要原因。”王新說,各個品牌的總代理,往往都是跨國公司的利益代言人,外國主機廠本來就已賺取高額的整車利潤,通過總代理形式又再次賺取了大量銷售利潤,成本則從批發環節開始層層加碼,轉嫁到經銷商和消費者身上。

                “從某種程度上說,《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賦予了跨國公司在進口車市場上絕對的價格制定權。”汽車評論人張志勇表示,在中國汽車市場上,經銷商不是一個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它沒有任何的獨立價格制定權,從采購、銷售、維修到店面裝潢都必須汽車整車生產企業說了算。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市場上有價格下降因素存在,汽車整車生產企業也會將壓力轉嫁到經銷商和消費者身上,以保持自己在市場中獲得最大好處。

                與之相比,本地經銷商的經營狀況普遍不容樂觀。據王新介紹,只有少數進口車經銷商的毛利率能夠高于10%,一般經銷商的毛利率能達到5%左右就已算不錯,而國產車經銷商,很多甚至是負利經營。

                徐秉金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指出,由于中國的汽車品牌管理營銷辦法存在一些弊端,導致外國主機廠在中國市場強勢獲得了建店、價格、銷量、利潤空間、維修服務、配件、商務政策等幾乎所有產業環節的話語權,攫取了巨額利潤。

                “國外廠商現在已經控制了整條產業鏈,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稱之為縱向壟斷。”徐秉金說。

                政策如何調整?

                8月23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若汽車供應商存在價格壟斷等違法行為,將依法受到處罰。

                這是中國政府部門對汽車高價的最新回應。

                接近發改委的消息人士則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透露,國家發改委確實已委托相關部門,調查進口車是否存在暴利現象,“如果確認存在壟斷暴利,發改委相關部門有可能就此開出罰單”。

                據《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其實關于進口車政策的調整,并非今年才寫入日程。早在2011年,中國就已在就相關的貿易合規性進行調查研究。

                徐秉金當時就曾公開表示,跨國公司在中國享有極大權利,有的甚至已超出世貿組織允許范圍,涉及壟斷、關聯交易和霸王條款。

                “最近對高價進口車的鋪天蓋地質疑,有可能促進新的政策出臺,改變這一現狀。”王新認為,若國家未來出臺政策,調整現行的汽車管理政策,適度開放進口市場,打破壟斷,經銷商可以擁有更大自主權,消費者也能得到更大實惠。

                張志勇表示,倘若消除市場的暴利或者進口車市場的高額價格,一方面要調整中國官方的稅收政策,另外一方面還必須調整國內有關銷售政策。但無論采取何種手段,已固化的畸形消費理念和定型的賣方市場,都很難在被短時內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業內人士擔憂,一旦形勢出現變化,會不會造成銷售、維修市場混亂現象,并加劇消費者的維權困難,并對本就處于劣勢的本土汽車產業形成沖擊。

                張志勇建議,要想改變進口車價格高企的現象,最根本的辦法是加快發展自主品牌,讓汽車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如果自主品牌能夠生產出品質性能穩定的汽車產品,就能真正拉低整個汽車市場的價格水平。”

                換個角度看問題

                從8月初開始,國內媒體連篇累牘炒作進口汽車暴利,涉嫌價格壟斷。一位從事汽車銷售30多年的汽車營銷專家認為,進口車反壟斷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在國內進口車價格下滑的檔口,指責暴利,無非是爭奪總代理權,因為只有總代理穩賺錢。

                一些報道大打煽情牌、民族感情牌,聲討“洋鬼子”對國人的剝削和壓榨。聲討過后,矛頭往往指向《汽車品牌銷售實施管理辦法》,指責該政策給汽車生產廠家過多權利,擠壓了汽車大賣場的生存空間,應該對政策進行修改,放開進口汽車的平行進口,顛覆現行的汽車4S店營銷模式。

                原來反壟斷、反暴利不過是借口,核心問題是修改《汽車品牌銷售實施管理辦法》,讓汽車進口貿易商、汽車大賣場可以分享進口汽車的紅利。他們反的不是暴利,是自己分享不到暴利的盛宴。

                為了規范汽車品牌銷售行為,促進汽車市場健康發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2005年,商務部、國家發改委、國家工商總局聯合頒發了《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政策的核心,是明確規定采用國際通行的汽車品牌授權經營模式。汽車供應商對未經汽車品牌銷售授權或不具備經營條件的企業,不得提供汽車資源。按照這一原則,在合法渠道購買汽車的消費者如果汽車質量出了問題,可以直接找到授權的汽車供應商,不會扯皮沒人管。

                但是,汽車品牌授權經營模式,擋住了不少汽車進口貿易商發財的路子,未經授權他們不得進口汽車。這一模式也限制了汽車大賣場的發展,他們不能直接銷售汽車,只能成為汽車4S店的延伸。

                《汽車品牌銷售實施管理辦法》從一開始實施就遭到了一些利益群體的圍攻,借口是給了生產廠家絕對控制權,特別是進口汽車的銷售權大權旁落,錢全讓外國人賺了去。

                而一位熟悉進口汽車業務的專家指出,如果放開平行進口,就會有大批未經生產廠家授權的歐版車、中東版車進入中國市場。這些進口汽車不符合中國的標準、路況和油品。消費者上牌照、維修和售后服務都有問題。實際上是坑了消費者。

                如果汽車大賣場直接銷售汽車,對消費者而言是不負責任的。因為這些大賣場往往缺乏維修和售后服務的能力。許多汽車大賣場,其實就是一個天天開門的汽車展銷會。在這里訂了車還得到4S店去提車、去開發票、去辦理售后服務手續。

                商務部日前舉辦例行新聞發布會。有記者問,2005年實施《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后,很多進口汽車廠商在中國設立總經銷,獨家授權,對進口車限價和定價,形成暴利,商務部如何評價?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回答說,2005年商務部、發展改革委、工商總局聯合發布《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提出國際通行的汽車品牌授權經營模式?傮w來看,這個辦法的實施對加快汽車品牌建設,提高汽車營銷和服務水平,適應我國汽車分銷領域對外開放,擴大汽車消費,發揮了積極作用。

                沈丹陽指出,目前,商務部正在積極研究修訂辦法。首先是要把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放在優先位置,細化有關條款,進一步規范企業經營行為。其次,在收取建店保證金、壓庫搭售等方面對供應商進行必要的限制,推動建立穩定的供應商、經銷商關系,引導構建節約型汽車流通網絡,促進汽車品牌銷售健康發展。

                商務部的表態,讓許多炒作豪車暴利、價格壟斷的利益群體大失所望,空熱鬧一場。

              請選擇您瀏覽此新聞時的心情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本文共有人參與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_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_亚洲bt无码中文字幕_亚洲一区二区经典在线播放